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臭虫十分猖獗。因此为了消灭臭虫,上海人的夏天里有一项特别的任务,就是“熏臭虫”。
臭虫,对不少年轻人来说是很陌生的,又根本没有看见过。但很多老上海人记忆犹新。
那时,每年夏天,这种形状酷似蟑螂的小虫子,困扰着上海人的生活。它隐匿在席子、藤椅、木板等一切有缝隙的地方,人一旦被它叮上奇痒无比。
臭虫的危害主要是吸血骚扰,多在夜间活动,人被叮咬后,可导致皮肤红肿发炎,痒痛难忍。此外,臭虫还是某些疾病的传播者。
所以,消灭臭虫成为那个年代上海人的头等大事,与如今的“抗疫”有异曲同工之处。
上世纪,五六十年代全国开展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,进行大规模的治理。消灭臭虫,除了用开水烫床、躺椅、席子等,就是用烟熏的办法来消灭它。
那几年的夏天,每家每户都要“熏臭虫”。如果遇到烟熏日,白天居委干部把药物分发到每家每户。吃好晚饭我们就要忙着准备,先把家里的食物及锅盘碗筷放到面盆里,再搬出小床和躺椅。
一切准备停当,我母亲就进屋去弄熏臭虫的药物。把煤球炉放在房间的中央,再将药物放在微火的炉子上,让它慢慢燃烧。据说有一种叫“倍硫磷”的农药,对消灭臭虫起到决定性的作用,不知道当年发放的药包里是否含有这种成分。
那时,我尚未成年,这些事都是母亲在操作。今天看来是个危险的行为,但也没有听说有人为熏臭虫发生意外。
我记得,每当遇到熏臭虫的夜晚,家家户户门窗紧闭。房间里烟雾绕缭,房屋外的街道路边,男女老少坐在椅子上或睡在躺椅上纳凉,整条马路看上去黑压压的一片,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烟熏味……
这样的场面可用“壮观”两字形容,是当时上海一道特别的风景,一个夏天要出现多次这样的场景。那时的上海人,齐心协力投入到这场声势浩大的消灭臭虫的运动之中。
几年后,臭虫在上海销声匿迹了。后经中央爱卫会的检查和考核,确认上海为全国首批灭臭虫达标城市。
但前几年看到报道,上海曾经绝迹的臭虫重出江湖,每天数十人被咬伤,让人担忧。如果臭虫死灰复燃,这是辜负了当年上海人的付出。专家建议:市民应该多注意床铺的卫生,经常晒被子,减少在卧室内放置聚集灰尘的东西……总之要讲究卫生。
图片:陆杰